為時2個多小時的成長督導,在徐老師的這句話中,意猶未盡的結束了。
做為親歷此案例整個咨詢和督導過程的我,覺得被迅速拔高了一截,很激動,也很感謝!1個多月前,群里做督導籌備時,推出了幾個老師請大家報名,結果,報徐勇老師督導的咨詢師特別多,而我也有幸被選中來匯報案例。
1個月來,在丁衛(wèi)中師兄的指導下,我仔細復習了咨詢記錄,仔細回憶當時的場景,思考當時的咨詢體會,做了詳細的案例報告。徐老師來時,簡簡單單的雙肩包,溫和的笑意,絲毫不露大牌痕跡。一個中美認知學習班的中方負責人,一個有多本心理學翻譯和著作的名家,其實也很低調(diào)。
督導開始了,先申請人匯報案例,再參加者提問或說出感受想法。
之后,徐老師以他豐富的臨床經(jīng)驗,借由這個案例,給我們講解了“邊緣人格障礙”的生動一課,分析癥狀表現(xiàn),詳述治療方法:
“治療目標,重要的是‘整合’,來訪者領悟不重要,重要的是堅持治療”;
“咨詢師能忍受她的投射,來訪者有糾正性的情感體驗,放棄使用分裂的防御機制,則治療才會有效”;
“在此,精神分析不是主要的,主要的是提供具體指導,進行心理教育,使之能生活結構化,并能應對焦慮”……
每句話都飽含深意,值得細細體味。每月一次的團體督導,請經(jīng)驗豐富的督導師來分析案例,傳授經(jīng)驗,是校友會各項目組的良好傳統(tǒng),使得參與者能在活動中不斷地進步。誠如老師所說,是每一個鮮活的案例,哺育了我們的成長!